许多人担心研究生培养质量,不仅仅是因为“研究生大规模扩招”
众所周知,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高级别,研究生学历则是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历,按学位可将其划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。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称之为硕士研究生;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称之为博士研究生。
我们经常所说的考研,基本都是指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。由于各种因素的叠加,近些年考研生数量暴增:2010年到2013年,考研生数量每年增加人数为十万人左右;2014年,2015年,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有所下降(幅度很小);2016年考研生数量比2017年增加了超过十万人;2018年考研生数量比2017年增加了超过二十万人;2019年和2020年,连续两年考研生数量增长均超过五十万人。
由于今年情况特殊,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,202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会有较大幅度增加。根据《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2019年研究生教育招生91.7万人,如果今年按预定计划扩招18.9万人,就表明202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超过110万人,研究生招生人数将首次突破百万级。
一旦研究生大规模扩招,培养单位和导师承担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就会增大,如果不能对有限教学资源进行高效分配,极容易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。不过需要强调的是,许多人担心研究生培养质量,不仅仅是因为“研究生大规模扩招”。除此之外,还有至少四个因素。
第一个因素:研究生招生出现“专业冷热不均”
部分热门专业,报考人数很多,且人数增加很快,一个导师可能要带二三十个硕士研究生和数量不等的博士研究生,难有精力照顾到每位研究生。如果导师有行政职务,就更没有时间指导学生了。
而部分冷门专业,报考人数很少。于是我们看到部分专业人满为患,另一部分专业却完不成招生计划,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。
第二个因素:不少学生读研并非为了学术研究
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年递增,可就业市场无法及时提供足够的匹配工作岗位,就业形势不容乐观。鉴于此,相当数量的考研生抱着就业目的选择考研,他们既有“逃避就业”、“暂缓就业”的想法,又有“提升学历层次,帮助找更好工作”的想法。
更有甚者,一些在读研究生明确表示,自己对学术研究毫无兴趣,读研仅仅是为了拿到研究生学历,然后参加公务员考试等各种编制考试。
读研目的与学术研究无关,在读期间难免会“不务正业”,将主要精力置于专业学习之外,以至于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。
第三个因素: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、部分导师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规范现象
教学内容方面,有些研究生课程内容陈旧、缺乏深度,有些内容还与本科生课程内容重复。同时,部分研究生专业课内容存在有前沿性不足、应用性不强、系统性欠缺的问题。
教学方式方面,部分授课教师非常随意,教学内容严重缩水。某省属高校曾对本校教师教学情况做了个随机调查,发现个别教师实际给研究生授课学时只占教学计划的13.3%到40%。
少数教师的“教学随意”不只体现在内容和教法上,也体现在教学地点和教学态度上,常常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”,对学生上课不听课等行为不闻不问。
第四点因素:研究生教育“本科化”,造成部分研究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
十一年前,当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的侯建国院士(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)就指出:“国内大学教育高中化、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已经出现”,如今这种现象似乎没有明显缓解的迹象。不少高校依然把本科教育当成是高中教育的延续,把研究生教育当成是本科教育的延续。一些有过研究生学习经历的人直言“读研只不过是比本科生多读了几本书而已,学习模式与本科无异,也几乎没有做过什么科研能力训练,混着混着三年就过去了。”
我们不否认大规模扩招很可能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,但原因绝不止那么简单,师资队伍、培养方式、教学内容等,都较大程度地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。只要其中一个问题没处理好,整个系统的问题就会一直存在。
好在,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,一些地区教育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。比如前几日,江西省教育厅专门就促进研究生培养单位规范管理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,印发了《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八项要求》,明确提到:“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,树立良好教风;严肃课堂教学纪律,提出非教学和学习需要,禁止学生将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带入课堂;对学术不端行为坚决‘零容忍’;建立并落实研究生课堂教学管理制度;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和专业实践活动,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”
可以肯定的说,只要把这些措施做到位,研究生培养质量一定会有所提升。